學院簡介
院長緻詞
學校主頁
學院新聞
首頁 >> 學院新聞 >> 學院新聞 >> 正文

勞動保障系與土地資源管理系聯合開展課程思政專題教學研讨活動

2024年09月25日  點擊:[]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2024年9月24日,勞動保障系與土地資源管理系在學院403會議室召開了一場以事-理-德-人為主線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改革研究與經驗交流研讨會研讨會由勞動與社會保障系系主任覃志敏副教授主持參會人員除兩個系的在校教師外,還邀請了院黨委組織員鞠平凡老師參加。此次會議旨探讨如何深化“事-理-德-人”為主線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進而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質量和效果。會議中,首先是盧露副教授進行了以“事-理-德-人”為主線課程思政教學案例進行分享,與會教師們就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和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高進行交流和讨論,最後會議主持人進行了總結。


(一)“護邊人”的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設計分享

勞動與社會保障系盧露副教授結合《公共倫理學》課程思政的“護邊人”案例,圍繞“事-理-德-人”四個方面進行了案例分享與經驗交流。她指出,在“事”方面,選擇了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優秀事迹,她選擇的是邊疆地區“護邊人”案例,并開展課程思政案例的設計。“護邊人”多為少數民族,且主要以一家三口的形式存在共同守護祖國的邊疆。在“理”方面,盧露副教授通過“護邊人”守邊疆故事,突出了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幫助學生理解新時代背景下的責任與使命。在“德”方面,她用邊境人人是哨兵事迹,強調社會主義道德的培養,愛國的意識與責任感。最後,在“人”的發展中,着重點培養有責任感的公民,使學生能夠自覺擔當起社會責任。

(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交流與讨論

與會教師學習了盧露教授的精彩案例分享後,圍繞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方式方法等紛紛發言。覃志敏副教授提出“事”的例子應以正面為主,反面為輔,貼近生活,增強學生的感知;在“理”的講解中,要從思政的角度出發,深化學生對社會問題的理解;在“德”的讨論中,要強調品德的培養;在“人”方面,要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通過聯想與感觸讓學生産生共鳴。羅樹傑教授結合自身經曆進行分享,通過國内外的對比,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講述現實案例如何反映深層道理。他強調,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道德與責任感的培養。奉婷老師則從思政課内容呈現方式上提出創新,她建議利用視頻和模拟演練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通過情景模拟加強思政教育的效果。姜棪峰老師強調采用師生互動的形式進行課程思政的講授,通過互動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和思維深度,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動有趣。


會議的最後,覃志敏進行會議總結。他指出,“事-理-德-人”為主線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為老師們開展思政課程教學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完整的展現模式,大家圍繞這個模式中的各方面開展讨論,分享了許許多多好的思路,以及實用的方法,每位參會老師在交流分享中收獲滿滿。今後,系與系之間、老師之間不僅要多交流分享,更要共同開展思政教學案例的協作創作,力争産出更多優秀的思政教學成果。



文|姜棪峰 圖|黃珊珊   一校一審|姜棪峰  二校二審|樊國華  三校三審|覃志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