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院長緻詞
學校主頁
學術動态
首頁 >> 學院新聞 >> 學術動态 >> 正文

學術沙龍 | 研究生學術沙龍第二十四期:“信任、互惠、規範”VS“紐帶、橋梁、鍊接”——分析社會資本影響公共治理的兩種視角

2022年05月30日  點擊:[]

527日上午,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第24期學術沙龍在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415會議室舉行。本期學術沙龍主題為“‘信任、互惠、規範’VS‘紐帶、橋梁、鍊接’——分析社會資本影響公共治理的兩種視角”,分享者是21級碩士研究生張小銀和20級碩士研究生張詩斐,蘇毅清老師、高偉老師作為嘉賓出席。本次沙龍吸引了我院衆多博士生、碩士生前來參加。

張小銀同學與大家分享題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使用何以緩解居民個體的心理危機——基于社會資本的中介效應》的文章,她從研究背景、研究問題、文章的内容與方法、結論與讨論、寫作心得與共勉五個方面展開講解。文章基于原子化社會帶來個體心理問題的背景,通過梳理城市公共空間、社會資本、居民個體的心理危機三個方面的相關文獻,從社會資本的三維經典結構出發,圍繞以下問題進行研究:使用城市公共空間緩解居民個體危機的作用和機制是什麼?如何從公共空間的角度化解城市中的原子化社會問題?研究首先從理論上對城市公共空間的使用、社會資本的供給與緩解居民個體的心理危機的機制進行分析,并據此提出文章的研究假說,接着使用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對調查數據進行定量分析,研究發現,從總體上看,城市公共空間的使用有利于促進個體心理危機的緩解;從機制上看,城市公共空間的使用能夠促進人際間的相互熟悉度和信任度,形成互惠互利的行為規範,從而緩解個體心理危機問題。此外,張小銀同學表示文章還存在數據嚴謹性不夠、内容代表性不足等問題,這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最後,張小銀同學用“筆耕不辍,孜孜矻矻”八個字對其寫作心得進行總結,認為在寫作過程中既要看文獻、記筆記、多思考、勤動筆,又要靜得下心、吃得下苦、耐得寂寞、心态平和。

張小銀同學分享結束後,蘇毅清老師就中介效應的原理、城市公共事務的影響等問題與同學們進行了交流,并表示下一步可以采用因子分析、結構方程模型等方法對文章的内容進行完善。随後,高偉老師就分享的文章提出了以下四個問題及建議:第一,可以進一步廓清城市公共空間與公共管理學科之間的邏輯脈絡;第二,文章可以針對公共空間扮演的角色進行更多的探索;第三,文獻綜述内容不夠豐富,無法有效支撐文章内容,有待深入和拓展;第四,調查問卷中針對變量的測量可以進一步完善。

在交流互動環節,參與的同學對張小銀同學的分享進行了提問:“未來的研究是否可以考慮探究公共空間使用對不同年齡群體的個體危機的影響差異?”針對該問題,張小銀同學表示這也是她下一步準備研究的方向,随着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老年群體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對象,其下一步研究将以老年群體和綠色公共空間為重點方向。

張詩斐同學分享的文章題目為《幹部駐村何以促進鄉村内生發展?——基于社會資本理論的個案探索》,該文章從研究背景與問題、文獻綜述、理論分析、案例選擇與資料收集、案例分析、結論與讨論六個方面對鄉村内生發展問題進行探究。該文章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從結構型社會資本的視角出發,圍繞以下問題進行了研究:為何有的村莊在駐村幹部撤出後還能維持良好的自身發展?這些村莊的駐村幹部究竟是通過何種途徑使村莊獲得了内生發展的能力?該文章選取廣西D村駐村第一書記的工作經曆作為案例研究對象,對D村發展困境、駐村幹部重塑村莊社會資本的機制、村莊社會資本促進内生發展的機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經研究發現,駐村幹部通過自身的鍊接和橋梁社會資本,重塑了鄉村的紐帶、橋梁、鍊接三種社會資本,從而提高了村民的參與積極性,擴寬了村莊的資源獲取渠道,形成了共同認同的發展目标,進而提升了鄉村的内生發展能力。該文章圍繞駐村幹部、社會資本、内生發展、貧困治理四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讨。

對于張詩斐同學的分享,蘇毅清老師表示運用結構型社會資本進行研究是一種新的嘗試,未來針對案例資料還可以采用編碼的方式進一步研究。随後,高偉老師從幹部駐村制度和駐村幹部的不同視角兩個方面與蘇毅清老師進行了交流讨論,并提出文章還可以從幹部駐村制度的視角出發,結合三個案例的分析對比,以驗證不同的幹部駐村制度的效果。

公共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内容,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離不開社會資本的積極參與。通過本次學術沙龍,同學們對社會資本影響公共治理的兩種視角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這正是學術沙龍活動的意義所在。

學術沙龍是我院為活躍學術氛圍、增強學術探讨與思想交流并激發研究生學術興趣的常規性學術活動。每次沙龍都圍繞一個公共管理領域的研究主題,邀請一名老師擔任特邀嘉賓,并由一至兩位同學擔任主講人。主講同學選取一篇該領域的相關文獻進行解讀和分享,參會同學圍繞主題展開自由讨論與交流,由主講老師對關鍵内容進行補充講解并為同學們答疑解惑。這是一個開展平等自由學術探讨的良好平台,既為大家進行理論交流和思想碰撞提供了機會,也有利于拓寬同學們的思維和視野,為學術研究提供全新視角。

 

| 蘇桐湘

| 陳夢昕

編輯 | 王 婷

審核 | 蘇毅清、覃譯萱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