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管名師大講堂︱社會發展的不确定性困境及其應對
2024年03月19日 點擊:[]
3月17日下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上海市“中國特色的轉型社會學研究”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文軍教授受邀于我院203會議室作題為《社會發展的不确定性困境及其應對》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曾凡軍副院長主持,以我院史雲貴院長、魏萬青教授等為代表的教師與百餘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參與其中。
講座伊始,曾凡軍副院長為現場師生詳細介紹了文軍教授的學術背景和任職經曆,并對文教授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與由衷感謝。
文教授在“風險”分化和“烏卡”社會來臨的背景下,強調了重視“不确定性”分析的重要性,他認為,“不确定性”旨在應對内外部危機的沖擊,并尋找社會發展的“确定性鑰匙”。他首先根據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報告和不确定性論文的發表趨勢,詳細解讀了現代社會發展面臨的不确定性問題。
接着,文教授重點介紹了社會發展的不确定性特征,從發展主體的不确定性、發展環境的不确定性、發展方式的不确定性三個維度進行了闡述。他強調,在面對“烏卡”社會時,重視“不确定性”的分析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該在“不确定性”情境中實現社會結構的調整與更新,将不确定性視為推進社會結構變遷與進步的動力。在“确定性”與“不确定性”的交互過程中實現互構式發展,既要認同确定性,也要意識到社會的不可預知性。
然後,文教授重點對“社會發展的不确定性困境”進行了解讀。他認為,現代社會的不确定性應對機制不再是伫立在深海中的“定海神針”,而是懸挂在摩天大樓中的“阻尼器”。這種阻尼器通過自身的适度振動來化解整幢大樓所面臨的風險和不确定性,從而維持樓宇的安穩和社會的正常運行。如何從“定海神針”向“阻尼器”轉變,正是新發展階段中國社會治理轉型的關鍵所在。
最後,面對充滿不确定性的“烏卡”社會,文教授提出了如下建議:在“不确定性”情境中實現社會結構的調整與更新,将不确定性視為推進社會結構變遷與進步的動力。在“确定性”與“不确定性”的交互過程中實現互構式發展,既要認同确定性,也要意識到社會的不可預知性。
在講座尾聲,史雲貴院長進行了總結發言。他表示,文教授詳盡闡釋了不确定性的各種表現和所面臨的困境,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既有解釋性又具有操作性的框架。他鼓勵同學們積極與文教授交流學習。最後,史院長對文教授的到來再次表示感謝,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文軍教授簡介
文軍,社會學博士,長期從事社會學和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現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上海市“中國特色的轉型社會學研究”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曾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等80餘家海内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出版各類著作、教材(含合著)20部,其中有80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轉載。主持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點基地重大項目等省部級以上縱向課題10餘項,其學術成果曾多次獲得教育部、上海市等省部級以上的獎勵。
文字|謝冰焱 圖片|陳 托 編輯|董仁玲 審核|劉汶、曾靖雯 終審|曾凡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