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院長緻詞
學校主頁
科研成果
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我院博士研究生付秋梅的學術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2022年08月18日  點擊:[]

近日,我院博士研究生付秋梅與導師李俊清教授合作的學術論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公共服務路徑探索》被《新華文摘》202214期全文轉載。

  該文在《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22年第3期被作為《專欄·專稿》封面首篇文章推出後,2022614日被《中國民 族報· 理論周刊》轉載,616日,國家民委官方公衆号以《“感知—滿意—認同”,以公共服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題進行了推送,并先後被學習強國、社科優選、内蒙古民族事務委員會官網、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網、玉樹州民宗委、肅北統一戰線等近50家媒體轉發。

文章認為,公共服務作為國家的重要職能與制度安排,是國家存在的目的與合法性來源,是形塑“積極的公民身份”的基本方式和保障公民權利的重要途徑,并存在于民衆的日常生産生活之中,涵蓋群衆的生活方方面面,能夠把抽象的“國家”變為生活中的“日常”。文章在闡釋國家存在與公共服務内涵和特征的基礎上,以曆史為序、時間為軸,從封建王朝、近代中國、新中國成立以來三個時間維度,梳理了我國現代民族國家的建構曆程,認為以公共服務作為政治連接紐帶,将國家權力和國家職能與民族地區及少數民族群衆的切實需要相關聯,能夠跨越血緣、宗族、地緣等同質性的社會界限,促使國民形成的情感依附與情感歸屬更加穩固。文章基于黨和國家70多年的民族工作實踐,以普遍性與特殊性公共服務發展狀況、公共服務滿意度、脫貧攻堅滿意度等數據資料,進一步從公共服務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解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構過程,總結出公共服務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遵循“感知—滿意—認同”的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情感遞進規律。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強化公共服務紐帶,文章提出了建立可容納多元訴求的公共服務需求體系、精準高效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完善的公共服務内容體系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進路,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