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研究促進濕地保護,推動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取得新成果
2022年08月29日 點擊:[]
濕地的大量消失是全球面臨的嚴峻挑戰。發展中國家沿海農村地區的人們高度依賴沿海濕地提供的生态系統服務。他們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甯願适應不斷惡化的環境,也不願意恢複或改善他們周邊的濕地環境。為了探究這種社會悖論背後的原因,了解農戶行為的心理因素是非常必要的。而農村地區是耦合的社會生态系統(SES)的組成部分,其特征是嵌套結構和多功能,并不斷受到外部因素(如社會、文化、經濟和制度因素)和内部因素(如動機、環境知識和意識、态度和價值觀以及行為意圖等)的影響,這對促進農戶濕地保護行為及海岸帶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巨大挑戰,尤其是在生态保護和農戶生計發展矛盾沖突較為激烈的中國沿海農村地區。那麼,中國沿海農村地區如何協調人地系統沖突,促使農戶參與濕地生态保護及可持續利用?是理性還是從衆更有利于促進農戶保護濕地呢?(本文的理性是指有限理性,強調經濟利益,從衆是指有限自利,強調除經濟利益之外的社會規範和社會互動)
近日,我校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碩士研究生丘麗在導師汪晗老師和聶鑫老師的指導下,基于理性選擇理論,從有限理性(理性)和有限自利(從衆)兩個視角出發,将ABM與實驗經濟學相結合探索農戶濕地保護行為的複雜機制及影響因素。結果顯示,5年後在有限自利下農戶的整體濕地保護行為采納率達到了100%,而在有限理性下采納率僅為80%左右。分析結果表明,從衆更有利于促進農戶保護濕地,決策者應該考慮有限理性和有限自利交互作用的重要性,培養農戶對濕地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引導農戶參與到濕地的生态保護及可持續利用中。該研究被同行評審為傑出的研究工作,具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拓展了關于農民決策過程的研究視角。
圖1 五年内農戶在有限理性和有限自利下采取濕地保護行為的比例
對有限理性和有限自利下農戶濕地保護行為采納率增長速度分析顯示(圖1),相較于有限理性,在有限自利下整體的農戶濕地保護行為采納率增長速度較快。換句話說,從衆更有利于促進農戶保護濕地。這項研究的創新點:首先,我們的研究采用了實地實驗與ABM結合的混合交互仿真方法來研究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并将有限理性和有限自利兩個不同視角下農戶的濕地保護行為進行對比,為後期研究構建農戶環境行為決策模型提供了更為創新的思維角度;其次,在方法上本文解決了ABM在模拟過程中存在的高度抽象和簡化與現實世界的不一緻的問題,驗證了混合交互仿真應用于社會生态領域的可行性,拓寬了該領域目前可用的方法範圍;最後,在結論上本文的研究結果為生态脆弱區,尤其是生态保護與農戶生計發展矛盾激烈地區的決策者引導群體參與生态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長遠的、可行的普适性建議。
該研究成果《Is rationality or herd mor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farmers to protect wetlands? A hybrid interactive simulation》于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一區top期刊《Habitat International》,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s.vpn.gxu.edu.cn:8118/10.1016/j.habitatint.2022.102647。《Habitat International》期刊由聯合國人居委員會于1976年在溫哥華創辦,作為聯合國人居委員會的研究論壇,其主要關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問題,如城鄉人居及其規劃、設計、生産與管理等。在JCR類别中,《Habitat International》在“Development Studies”(3/41)、“Urban Studies”(4/42)、“Regional & Urban Planning”(5/39)等領域,屬于排名前列的國際知名主流期刊,在2021年CiteScore為9.7。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