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沙龍|研究生學術沙龍第十二期:關于容易令老師們陷入“迷茫”的主題的正确打開方式
2021年05月13日 點擊:[]
(圖一 沙龍現場)
2021年5月11日晚上七點,我院第十二期研究生主題學術沙龍在學院415會議室順利舉行。本期沙龍主題為:關于容易令老師們陷入“迷茫”主題的正确打開方式——以整體性治理、協同治理和多中心治理為例,此次沙龍由蘇毅清、黃六招兩位老師擔任點評嘉賓,臧進喜、陳豔豔、陳潇寒三位同學作為主講人進行文獻分享,學院衆多研究生也積極參與其中,學術部祁拯同學擔任此次活動的主持人。
(圖二 臧進喜同學分享)
第一位分享人為我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臧進喜,她分享的是孫遠太發表在《中國行政管理》雜志上的文章《政府救助與慈善救助銜接機制構建研究——基于整體性治理視角》。臧進喜同學從理論基礎、研究框架、實踐探索、治理困境、機制構建等方面展開對文獻的解讀。在現代社會的救助模式中,政府救助和慈善救助的合作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救助事業發展的趨勢,文章運用整體性治理理論構建出政府救助與慈善救助銜接機制,通過完善協商對話機制推動主體整合,健全信息共享機制推動功能整合,創新政府購買機制推動資源整合,從而破解社會救助體系的碎片化困境。基于對該篇論文的學習,臧進喜同學向老師提出了如何整合分析框架的核心要素、論文寫作的作圖技巧等問題。
(圖三 陳豔豔同學分享)
陳豔豔同學分享的是彭豔、丁曉瑩、王繼笛、鄧崧等發表在《雲南行政學院學報》上的文章《基于SFIC模型的雲南省跨境經濟合作區協同治理研究》。這篇文章以“協同治理”理論為支撐,參考國内外跨境經濟合作區成功範例,研究落實跨境經濟合作區各項互惠政策的路徑。這篇文章研究對象為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協同治理實踐,以協同治理經典模型——SFIC模型為分析框架,分析雲南省參與建設的三個跨境經濟合作區,即中老磨憨—磨丁、中越河口—老街、中緬瑞麗—木姐進展情況,找出制約跨境經濟合作區發展和建設的原因,并根據現實困境提出了合作區應該夯實協同初始條件,加強中央政府催化領導,創新協同制度設計,優化協同流程,完善協同後果監督等針對性建議。最後,陳豔豔同學總結收獲内容、分享心得體會,并提出有關于文獻的幾點問題。
(圖四 陳潇寒同學分享)
陳潇寒同學分享的是譚江濤、蔡晶晶、張銘等發表在《公共管理學報》上的文章《開放性公共池塘資源的多中心治理變革研究——以中國第一包江案的楠溪江為例》。本文利用IAD-SES組合分析框架,基于實地問卷獲取的調查數據及相關檔案資料,對 2004 年底開始的楠溪江漁業資源多中心治理變革過程進行了動态制度分析。文章得出了如下結論:多中心治理變革的确增強了集體行動水平,搭便車、規避責任或其他機會主義捕撈行為得到有效控制,漁業資源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在中國情景下,政府将自治權授予當地群體能增進當地群體的社會資本,開放性公共池塘資源是實現自主治理的關鍵性因素,經濟發展等背景變量是促進自主治理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恰當的資源規模、治理主體之間互利安排以及監督體系的建立有助于多中心協調機制的形成。
(圖五 蘇毅清老師點評)
三位同學的文獻分享結束後,蘇毅清老師從寫作方法的角度分析三篇文章,對文章的行文邏輯等内容做出點題性總結,并結合同學們在開題報告撰寫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細緻的分析指導,他指出,同學們在運用理論工具對案例開展研究時,往往缺乏緊扣理論分析的問題意識,可參考以下的思路構建文章架構,開展論文寫作:首先,論文撰寫要牢牢把握理論核心要素,運用理論分析案例時,可根據需要進行适當改進,構建适用于本文的理論框架;接着,圍繞理論展開分析與探讨;之後,對引入治理理論後所産生的值得借鑒的正面經驗或成果進行總結;最後,構建起未來進一步改善需關注的關鍵指标體系,從而使得文章的整體質量顯著提升。
(圖六 黃六招老師點評)
黃六招老師則以她最近發表的《雙重吸納與空間擴展:社會組織的一個生存模型——基于S市M區的多案例比較研究》一文為例,在文章内容上給同學們帶來指導性建議。她提到,行文時離不開論文寫作的一般架構,但可以根據文章的重點内容和論文篇幅對結構與标題進行适當調整;構建分析框架則要求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做到邏輯清晰;在撰寫論文時,要将框架和案例緊密結合,清楚明白地表達出論文主題。黃老師還強調,作圖既有助于作者理清寫作思路、梳理文章脈絡,也便于讀者迅速準确地把握文章重點,希望同學們在論文撰寫過程中能運用好這一工具。
沙龍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結束,參會同學都表示收獲頗豐。本次沙龍聚焦于文獻的理論基礎、分析框架、行文結構等内容,同學們通過文獻分享和互動讨論,不僅加深了對整體性治理、協同治理和多中心治理理論的理解,也學習到了論文撰寫中分析框架的應用和行文邏輯的完善等寫作技巧。
(圖/王倩,文/梅蕾,編輯/馬茜)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