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院長緻詞
學校主頁
學術園地
首頁 >> 學生天地 >> 學術園地 >> 正文

學術沙龍|第一期——“公共事物治理與社會生态系統分析框架”主題學術沙龍圓滿舉行

2020年09月21日  點擊:[]

 919日晚七點,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第一期研究生學術沙龍在院樓417會議室順利舉行。此次學術沙龍的主題為公共事物治理與社會生态系統分析框架,主要圍繞公地悲劇這一重點内容展開讨論。此次沙龍由蘇毅清、黃六招兩位老師擔任參與嘉賓,蔣春豔、何琳兩位同學作為主講人進行文獻分享。本次活動吸引了我院20多名博士生、研究生的積極參與,學術部祁拯同學主持了本次沙龍。

(圖一 蔣春豔同學進行分享)

蔣春豔同學分享的是英國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教授于1968年發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這篇文章首次提出了公地悲劇這個全人類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并試探性地提供了政府管制和私有化兩種可能的解決辦法。

文章揭示了在沒有限制的前提下,公共資源,也就是這裡的“公地”将會消耗殆盡,形成“悲劇”。 即有限的資源注定因自由使用和不受限的要求而被過度剝削。這種資源具有非排他性和競争性,由于每一個個體都企圖最大程度地侵占自身可使用的資源,最終就會因資源有限而引發沖突,進而損害所有人的共同利益。蔣同學指出,哈丁提出來的這個公地悲劇其實是一種簡單化、理想化的情景,他将人們視為隻受自己利益驅使的個體,并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否認了其形成合作和發揮協同作用的可能性。而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十分複雜的,且協作是可能達成的,這一點也逐漸被後來的研究者所證實。

(圖二 何琳同學進行分享)

何琳同學分享的是蘇毅清、秦明、王亞華等人發表在《管理世界》雜志2020年第7期上的文章《勞動力外流背景下土地流轉對農村集體行動能力的影響——基于社會生态系統(SES)框架的研究》。

 本文以農村灌溉集體行動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勞動力外流情境下的農村社會生态系統分析框架,研究了土地流轉對農村集體行動能力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研究發現。第一,适度規模的土地流轉能夠提升農村集體行動能力,具體機制表現為:土地流轉在村莊中催生了新的中間階層農民和新的農民經濟組織,這兩股新的力量會正向作用于村莊公共領導力、村民所積累的社會資本、村民對村莊的歸屬感、農民對農業資源的依賴性以及村民間經濟異質性等因素,進而改善農村集體行動能力。第二,适度規模的土地流轉對勞動力外流負向影響農村集體行動能力的過程具有正向調節作用。具體而言,當土地流轉的比例小于臨界點時,土地流轉比例的增加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勞動力外流對農村集體行動能力所産生的負面效果。

(圖三 蘇毅清老師進行總結與指導)

兩位同學的文獻分享結束後,蘇毅清老師對哈丁教授文章的主要内容進行了簡要概括,指出其研究結論存在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并對公地悲劇領域後續研究的主要思路進行了進一步介紹。具體而言,奧斯特羅姆認為,針對具有競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池塘資源(Common-pool resources),将政府途徑(利維坦)或市場的“二分”途徑作為解決公地悲劇的基本思路均未得到有效實現。由此,奧斯特羅姆提出了通過因地制宜的制度設計來實現自主治理進而解決公地悲劇問題的第三條路徑,為解決過度開發利用公共資源導緻的公地悲劇提供了全新思路。接下來,蘇老師還結合所分享的文章内容對社會生态系統(SES)框架進行了詳細講解和系統介紹,啟發同學們在開展人與自然資源相關問題研究時充分發掘這一框架的應用潛力,并通過現場演示帶領同學們應用Stata軟件對文章涉及的主要變量進行了操作。最後,蘇老師結合實例,就同學們關心的定量研究中工具變量應如何選取的問題進行了耐心解答。

(圖四 活動現場)

沙龍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結束,參會同學都表示收獲頗豐。本次沙龍聚焦于公共事物治理與社會生态系統(SES)治理框架,同學們通過文獻分享和互動讨論,不僅加深了對以解決公地悲劇為目标的公共事物治理理論的了解,也接觸到了一個開展社會科學研究時具有高度靈活性和廣泛适用性的社會生态系統(SES)分析框架,還掌握了定量分析常用軟件Stata工具變量的選擇技巧及常用命令的基本使用方法。沙龍結束後,黃六招和蘇毅清兩位老師還與研會的同學們對本次沙龍的整體效果進行了總結,分析了活動當中的不足,并就下一次沙龍的基本設想和改進方案進行了讨論。

學術沙龍是我院本學期在學術交流活動方面的全新嘗試。每次沙龍都圍繞一個公共管理領域的研究主題,邀請一名老師擔任參與嘉賓,并由一至兩位同學擔任主講人。主講同學選取一篇該領域的相關文獻進行解讀和分享,參會同學圍繞主題展開自由讨論與交流,由主講老師對關鍵内容進行補充講解并為同學們答疑解惑。這是一個開展平等自由學術探讨的良好平台,既為大家進行理論交流和思想碰撞提供了機會,也有利于拓寬同學們的思維和視野,為學術研究提供全新視角。學術沙龍是我院活躍學術氛圍、增強學術探讨與思想交流并激發研究生學術興趣的重要嘗試,相信在學院的科學引導、老師的全力支持及同學們的積極參與下,學術沙龍将成為我院一項具有鮮明學科特色、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交流活動。

(文/蔣春豔、何琳、潘懿 圖/江仿仿 編輯/江仿仿 審核/蘇毅清、潘懿)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