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沙龍丨研究生學術沙龍第九期——讀書會
2020年12月25日 點擊:[]
2020年12月22日晚上七點,我院第九期研究生學術沙龍在學院417會議室舉行。本期沙龍以讀書會的形式展開,為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莉諾·奧斯特羅姆所著的《公共事務治理之道》發表30周年,圍繞其理論、發展及未來,我院張詩斐、邱亞彪、孟琪、陳潇寒、李睿、李岩岩等六位2020級碩士研究生分為三組,分别對《集體行動的邏輯》、《公共事務治理之道》、《增進公共事務治理》三本著作做分享介紹。本次沙龍邀請到廣西民族大學管理學院的方平老師作為嘉賓,我院蘇毅清老師參加了本次沙龍的讨論。學術部蒙奕多同學擔任主持人。
(張詩斐同學分享)
(邱亞彪同學分享)
第一組分享人為張詩斐、邱亞彪同學,他們分享的著作為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張詩斐同學基于書中“為什麼會産生集體行動的困境及如何解決這一困境”兩個問題對集體行動困境的起源展開讨論。她介紹道,奧爾森教授以集團和組織理論為基礎,得出“在經濟人假設的前提下,每一個理性的人都不會為集體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動”的結論,并将集體利益分為相容利益和排外利益。相容利益較之排外利益更容易實現集體共同利益,但相容利益仍繞不開成員的“搭便車”傾向。為解決這一問題,奧爾森提出應用“有選擇性的激勵”措施來應對。邱亞彪同學認為奧爾森在書中具體闡釋了“大集團集體行動何以困難重重”,并采用“先破後立”的方法來反駁傳統觀點。邱同學還以典型的、失敗的大集團案例,說明了奧爾森關于“隻有小集團才可能采取合作行動,大集團不會采取自發集體行動”的觀點。
(蘇毅清老師點評)
第一組同學分享結束後,蘇毅清老師對分享内容進行了總結和點評。蘇老師指出,雖然該著作得出“個體理性無法實現集體合作行為”的結論,但現實中我們卻可以看到個體理性合作現象的存在,出現了理論與實際不符的情況。而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在《公共事務治理之道》中的理論,對解釋人與人之間何以能夠合作的問題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孟琪同學分享)
(陳潇寒同學分享)
第二組分享人為孟琪、陳潇寒同學,她們分享的著作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的《公共事務治理之道》。孟琪同學首先介紹了社會困境中的三種模型,分别為公地悲劇、囚犯困境博弈、集體行動的邏輯。較早時期提出的“以私有制為‘唯一’和以利維坦為‘唯一’”的方案無法有效解決現實困境,奧斯特羅姆提出的“自籌資金的合約執行博弈”方案則在土耳其阿蘭亞漁場的實踐中得到了反映。奧斯特羅姆提出的制度設計八項原則分别是清晰界定邊界、占用和公用規則與當地條件相一緻、集體選擇的安排、監督、分級制裁、沖突解決機制、對組織權的最低限度的認可以及嵌套式企業。陳潇寒同學重點分析了制度設計八項原則在瑞士的托拜爾,日本平野莊、中生莊和良木家莊,西班牙巴倫西亞及加拿大新斯科舍等四個實際案例中的運用。
第二組同學分享結束後,蘇毅清老師對分享内容進行了點評和補充。蘇老師強調,在該著作中,奧斯特羅姆最具有創新性的貢獻就是提出了通過采取合作行動來治理公地悲劇的第三路徑,即超越政府和市場的第三條道路。奧斯特羅姆還在她去世前提出,要超越所有既定的模式,因地制宜地解決在複雜環境中的公地悲劇問題。
(李睿同學分享)
(李岩岩同學分享)
第三組分享人為李睿、李岩岩同學,她們分享的著作為清華大學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王亞華教授的《增進公共事務治理》。李睿同學介紹道,該書是對奧斯特羅姆《公共事務治理之道》的緻敬之作,共分為親曆篇、探視篇、沿襲篇三個部分。作為沿襲奧斯特羅姆思想的中文學術專著,此書把奧斯特羅姆的理論引入了中國,并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在一起。李睿同學還重點分析了制度分析與發展(IAD)框架,它旨在揭示應用規則等外生變量如何影響公共池塘資源的自主治理,從而為資源使用者提供一套能夠提升信任與合作的制度設計方案及評價标準。她結合袁家村運用交叉入股、統分結合的方法解決産品同質化問題的實際案例,說明了該框架中各變量的作用機制。李岩岩同學則主要介紹了社會生态系統(SES)框架,該框架是由八個第一層級變量組成的一個共同邏輯語言結構,為我們診斷出影響集體行動的關鍵變量提供有效工具。她還通過論文分享來展示SES框架在實際中的運用。
(方平老師點評)
第三組同學分享結束後,方平老師對六位同學的分享做了總結和點評。他首先肯定了同學們對著作理論所做的詳實梳理和分析,而後,他與同學們分享了如何進行有效閱讀、研究及梳理大量文獻理論的方法及路徑。他指出,做任何理論讨論的關鍵起點都是實踐,要在有目的的實踐中培養研究意識和對話狀态。此外,他建議,在不同的學習階段要尋找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同時要進行廣泛的理論性閱讀,并充分運用數字化、系統化方法收集和整理文章。方老師生動形象的分享,讓同學們獲益匪淺。
(蘇毅清老師總結)
蘇老師對方老師的分享表示感謝,并作為學術沙龍活動的發起人,對本學期的系列主題學術沙龍做了最後總結。他指出,學術沙龍是我院為活躍學術氛圍、增強學術探讨與思想交流、激發研究生學術興趣,在學術活動形式上的一次全新嘗試,本學期共舉辦了九期。從整體效果來看,參與沙龍的主講人和師生圍繞主題共同展開讨論和學術分享,現場學術交流氣氛十分活躍,在理論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同學們的思維和視野也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取得了不錯的活動成果。蘇老師提到,在下一階段的安排中,他将結合大家的改進意見和建議,繼續豐富活動内容,創新活動形式,為同學們送上更多精彩紛呈的學術交流。本學期最後一場學術沙龍在師生們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圖/覃譯萱,文/李琳,編輯/潘懿,審核/蘇毅清、陳美合、潘懿)
【關閉】